荆楚网(湖北日报)(通讯员 孙国艳)“积水覆盖坑洼,三轮车陷其中,危险无处不在!” 11月12日,老河口市梨花大道与环五路交叉口道路塌陷的隐患牵动着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的心弦。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市委社会工作部迅速反应,以“反应快、执行严、监管强”的工作作风,打响了保卫人民群众“脚下安全”的民生攻坚战。 当天,随着12345政务服务热线传来的工作指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启动。 “水里藏着坑洼,骑三轮车,立刻就会掉进去!”群众呼声成为“紧急令”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发现人行道一侧有一个长3米、深1米的坑洼,像一个“隐形陷阱”。松散的土壤与积水混合在一起,使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变得危险。 “群众生命安全无小事,一刻也不能耽搁!”面对危险,工作人员果断行动,启动到位的“网格呼叫、部门报告”联动机制。 2018年市政府主要道路管护权移交文件明确,市交通运输局为责任主体,工作步骤有实际,但在现场,制度真正落实到从“纸上”到“落地”。精准下达“限时完成时间”,要求一周内出具修复方案,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动态监测整个过程确定结束,以推卸责任。 这次与时间赛跑,不仅加快了风险隐患的处置,还以“现场负责、面交”的创新模式打破了部门内部壁垒,推动“民经济要求成为管理标准”。通过构建“群众监督、部门自查、专班监督”三合一管理网络,将民经济项目全程置于“阳光下”,让群众成为“监督者”,通过平台实时反馈。 12345热线和群众大会;交通运输部门充当“自查员”,及时通报施工进度和技术参数,实现过程全程透明;专门小组充当“监督员”,对履职不力的情况进行及时监督。“隐患整治-大众验收-长期维护”的闭环机制。这一“开门民生”举措不仅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也让“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 修补坑洼,体现了老河口人发展和有效管理的深层逻辑。近年来,该市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信访办”机制,建立了组织管理联动问题的“基层管理网络”。此次事件发生后,市交通局举一反三,在全市开展道路安全专项排查,推动管理由“点突破”向“大范围”拓展。这种“管理+服务”、“行政+共治”的模式,正在把基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基层管理的“最好一公里”。才能让群众满意。 老河口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群众的‘表情包’就是我们的‘风向标’,无论多么小的民生问题,我们都要用‘钉在十字架上’的精神,把它们处理到底。”从保障“脚下安全”到提高“幸福指数”,从处理具体隐患到构建长效机制,老河口市用“破”的勇气、“创造”的智慧”,以及“劳动”的责任,将原住民管理的“愿景图”变成群众可以接触到的“实景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