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将在上海举行,主题为“世界观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和汉学,经过多次范式的变革,已开始成为世界汉学的一个篇章。中国开创并参与世界的学术范式是“关于中国”的知识探索和“为世界”的智慧阐释。恰逢当代,更加生机勃勃。
世界汉学大会主视觉图。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回到根源并获得新知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世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从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先驱人物开始,直至近代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中国的外国学,迭代范式逐渐习惯于使用“他者”视角,只将中国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对象。研究本身已经变得非常有限,并且受制于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的主导地位。这就引出了中国学者谭忠的著名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大量研究中常常出现“无中国”?这就是缺乏话题!
事实上,中国研究的“脱离主题”不仅掩盖了许多中国的真实形象,也导致中国研究本身陷入概念、范畴和事实的割裂,阻碍了新知识的爆发。要有活水资源,基于中国的历史语境、实践逻辑、文化文化来倡导“开放中国”的世界中国学,就是对这些桎梏的瓦解和超越的追求。让研究得到回归学科本源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这是正确的《世界中国学》题目的意义是让急需打破陈规的中国研究通过世界中国学开辟一个新的王国。
2024年10月22日,2024年青年汉学家培训计划甘肃班组来自22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现场进行专题培训。中新网记者 李亚龙 摄
探索并提供知识。中国学的历史延续和当代发展,根植于中国发展技艺所蕴含的伟大之美和当代价值。改革开放,中国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精细化、创新科技、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认为被一些国外学者称为“中国研究的荒村”的,也都开始研究中国。
中国致力于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愿与世界分享经验和原则。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哪些新选择?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全球惰性增长、缺乏管理等问题?中国的经验、价值观和智慧就隐藏在这种活生生的文化之中。探索隐藏的宝藏并将知识应用于世界也是世界华人研究的本质。不仅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架起了一座共同知识的桥梁。
2024年12月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讲述中国现代化的故事:方法与效率”专题论坛在广州举行。中新社记者 陈继敏 摄
通过共同对话促进彼此的教育。 《世界中国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对话打破话语失衡,打破不同地区的“筒仓”研究局面。我们期望在“pampublikong pag -aaral”建立“Unison”ng“karaniwang pag -uusap”。 Tulad ng sinabi ng 历史学家 ng 加拿大 na si 布正民, ang salitang "mundo" sa mga pag -aaral ng 世界中国 ay binibigyang diin ang pagtagumpayan ng mga hadlang sa komunikasyon sa pagitan ng mga kultura at tagapagtaguyod ng pag -bridging ng nagbibigay -马来语 na agwat sa pagitan ng mga bansa at sibilisasyon sa pamamagitan ng pantay na diyalogo at pagpapahusay 相互理解。
文明互鉴是中国的独特主张。搭建世界中国研究平台,让各种学术传统、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与中国有关的问题上碰撞、交融,是文明互学的清晰而深入的展现。承认文明离子是多彩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文明可以高过另一个文明。当今世界正处于文明的一个分支。世界中国学以“共同话语”启发态度,将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归因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2025年7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每个人欣赏自己的美,分享同样的美——文明与全球现代化的关系”。中新网记者 梁奔 摄
世界汉语研究是知识演进的必然发展。这也是时代和世界的选择。在第二届世界华人学习大会上,约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留下了进步,凝聚了更多的共识和力量。
东西方问答·中国研究|简评:为什么中国研究在世界上越来越流行?
2025-10-15
